
初生BB與媽媽,都是第一次踏上母乳餵哺之旅。哺乳是一場需要默契的合作,過程中有疑惑很正常。
以下用最貼地、最實用的方法,為你逐一拆解常見的上奶迷思,讓你的母乳餵哺之旅暢通無阻。
1. 剖腹產一定上奶慢?
部分媽媽因麻醉或傷口疼痛,泌乳反射可能稍慢啟動。但只要做到皮膚接觸、早啟動、頻繁吸吮,母乳量一樣可以追上。
研究證實:「早接觸+母嬰同室+按需哺乳」能顯著促進泌乳建立。
2. 初乳太少不夠BB食?
初乳雖量少,但營養密度極高,富含免疫球蛋白、乳鐵蛋白及白血球,足夠新生兒的小胃容量。
醫學建議產後48–72小時按需頻密哺乳,確保BB獲得珍貴的母乳保護力。
3.乳頭凹陷就不能餵?
可以餵!初期寶寶可能含乳有難度,但不影響母乳親餵。重點是讓BB含到乳暈多於乳頭。可用乳頭矯正器、乳盾或手法前推乳暈改善。
重點是讓BB含到乳暈多於乳頭。可用乳頭矯正器、乳盾或手法前推乳暈改善。
4. 飲魚湯一定爆奶?
魚湯提供蛋白質和水分,有助恢復,但沒有直接催乳的科學證據。母乳分泌主要靠供需機制(吸吮頻率+排空程度)。
中醫認為魚湯「補而不滯」,適量有益,但過油反而更易導致乳絡鬱結。
5. 飲水太多會稀釋奶?
不會!保持口渴即飲、尿色淡黃即可,有助泌乳。過量灌水反而不適。重點是均衡飲食+規律排空。
6. 餵奶時間越長越好?
關鍵是有效吸吮而非時間長短。一般一邊10–15分鐘、兩邊合共20–30分鐘可作參考,但要觀察吞嚥聲與下巴節律。
若只是安撫式啜吮,對上奶幫助有限,應調整姿勢與含乳深度。
7. 一定要每三小時餵一次?
按需餵哺更貼合BB生理。初期多為2–3小時一吸,但要看飢餓訊號(找乳、啜手)。
硬性拉長或鎖定時鐘,反而影響供需循環。
8. 泵奶次數越多越好?
泵奶次數需配合身體承受度與乳房反應。過度頻密可能導致乳頭損傷或乳腺炎;太疏則抑制產奶。
建立期每日總排空(親餵+泵)約8–10次,再按BB反應微調。
9. 壓力會令奶變少?
壓力會抑制催產素,令「落奶反射」變慢,但不會瞬間消失產奶能力。
透過深呼吸、皮膚接觸、輕音樂、溫敷等可改善。
10. 有乳腺炎就要停餵?
不用停!持續排空乳汁有助解除鬱積。必要時按醫囑用藥,多數抗生素與止痛藥可與哺乳並行。
母乳媽媽必記三大黃金法則:
• 充足水分攝取
• 均衡且富含蛋白質的飲食
• 足夠熱量與良好休息
母乳不是比賽,是一段屬於你和BB的親密旅程。
不要被坊間傳言嚇到,每位媽媽與BB都是獨一無二,找到屬於你們的專屬哺乳節奏,才是最重要的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為哺乳媽媽提供最好的支援!
母乳是最天然的嬰兒食物,提供嬰兒所需的養分及抗體。母乳餵哺除了對嬰兒有好處外,對母親、社會及環境亦帶來很多好處。
↪︎延伸閱讀【母乳好處多】